讲座现场,郑春华首次向大家讲述了《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》系列图书的创作背景,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年代,‘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’的故事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下产生的。‘独生子女’时代的孩子是孤独的,因为没有兄弟姐妹,他们除了在学校能找到同龄人做伴,在家里只能面对父母。于是我产生了写作父子亲情故事的想法,希望‘独生子女’的父母不仅仅是扮演父母角色,也要扮演同伴的角色,补偿独生子女在成长中的缺失感。”
除了《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经典原著故事合集》,郑老师此次活动还带来了她的另外一部经典作品《非常小子马鸣加》系列。据郑老师介绍,马鸣加就是长大了的大头儿子,因为这两个人物的生活原型都是来自于她的儿子,其中大部分故事的灵感也是在她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中获得的。
“马鸣加”的故事曾经走进过许多小学生的生活,因为在他们的语文书里、推荐书目中以及校园剧里,“马鸣加”俨然成为了他们最亲近的伙伴之一。为什么大家如此喜爱马鸣加呢?郑春华觉得这是因为“马鸣加”既不是三好学生,也不是大队长,发生在马鸣加身上的故事也会在绝大多数小学生的成长中发生,无论这些故事在成人眼里是好还是不好的,而在童年生命中这些故事却是最真实的、最自然的,也是最灿烂的。
讲座最后,郑春华老师向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童年的阅读经历,“你们看我现在创作了这么多的故事,但是我看过的书要比我创作的故事多得多。所以一定要多读书。虽然你们也都很喜欢看大头儿子或者马鸣加的动画片,但是还是要多读书,读原著故事,只有原著故事才是原汁原味的儿童故事。”